2023-04-06 分類: 網站建設
人工智能全面賦能產業鏈 上海打造“AI+”城市生態
錢童心
過去一年來,上海已經發布了包括AI+教育、AI+交通、AI+醫療、AI+金融等多個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如今人工智能已經走進銀行、醫院、學校和無人駕駛測試場地等上海多地場所。
按計劃,到2020年,上海要形成60個AI深度應用場景、6個創新應用示范區,全力培育智能經濟新動能。
上海正在努力打造科技之都和人工智能高地,如何讓上海成為人工智能應用之城,切實推動人工智能產品應用服務于民生,這需要政府、企業和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支持新“上海品牌”的人工智能產品服務上海,才能讓人民感受到政府的先進性,感受到科技進步帶來的美好生活,增加城市自豪感。
應用場景是現階段AI發展的重要決勝場。為此,上海已經推出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建設實施計劃,聚焦制造業等重點領域,開放更多應用場景、搭建供需對接平臺,吸引更多人工智能最新成果在上海率先應用。
5G助力“AI+工業互聯網”
過去一年來,上海已經發布了包括AI+教育、AI+交通、AI+醫療、AI+金融等多個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如今人工智能已經走進銀行、醫院、學校和無人駕駛測試場地等上海多地場所。按計劃,到2020年,上海要形成60個AI深度應用場景、6個創新應用示范區,全力培育智能經濟新動能。
在臺風“利奇馬”逼近上海的那個周五,東海邊上海電氣的風機仍在呼呼地轉,不過幾個小時后,一旦臺風越過,那么工作人員就會提前得知,并進行停機保護工作,將所有風機停機、槳葉鎖死,防止臺風過境時損壞風場。這要感謝人工智能。通過上海電氣的iwind數據中心,一個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平臺“風云”系統能給風電降低度電成本、提升發電效率帶來巨大變革。
上海電氣只是上海企業聚焦數字化技術應用和智能化生產制造的典型案例,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打造“AI+工業互聯網”平臺。在上海的鋼鐵重鎮寶鋼,物流“超級特種兵”——新一代無人駕駛重載框架車,成為全球第一臺集信息感知融合、決策規劃、導航、智能控制和調度于一體的全天候無人駕駛特種運輸車輛。該無人駕駛重載框架車裝有“視覺攝像頭”,能夠通過視覺識別路面引導線和預設條形碼,獲取車輛橫向縱向位置,精度可達20厘米。
法國工業巨頭施耐德也參與寶鋼熱軋廠1880熱卷庫無人行車項目。施耐德全球工業控制與驅動業務高級副總裁馬躍對第一財經記者稱:“寶鋼的熱軋廠原有的行車系統是人工控制,現場控制室和地面有大量人員操作和指揮吊運鋼坯。新的系統是完全依靠軟件算法,基于數據模型自動控制的。自動化,數字化和智能化好融合,這使得控制室和現場實現無人化。同時軟件和庫存管理系統無縫連接,安全高效。”
目前,上海已經在各大試點區域積極布局5G網絡覆蓋。伴隨著5G技術的發展,人工智能在工業互聯網中的應用將得到進一步的延伸。
“5G除了在B2C和無人駕駛等領域,我們只看到一些嘗試式的場景,比如無人機,還有在新型的模塊化工廠中使用,這些尚處于早期。工業應用的主要瓶頸其實在于智能物聯網(IIOT),因此如果有更多的AI進入場景,高級應用將帶來更大的雙向數據流,從而啟發工業物聯網技術的進步。”馬躍稱。
賦能城市交通和智慧醫療
如果說AI+工業互聯網還難以讓老百姓對人工智能有切身體會的話,那么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一輛熊貓前臉的無人駕駛公交車的亮相,可能會讓人工智能改變人們未來的出行方式。
這輛總長12米的無人駕駛公交車搭載了智能駕駛、手脈識別系統、車載機器人、語音交互、精準廣告推送、乘客異常行為監測等各種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和功能,以新能源磷酸鐵鋰電池為驅動,無人駕駛技術等級介于L3至L4之間,展示了上海企業以科技優勢賦能公共交通運輸系統。
開發這款AI客車的上海人工智能企業深蘭科技公司創始人CEO陳海波對第一財經記者稱:“熊貓公交車為人們提供了便捷出行的生活服務方式,重塑了智能城市公共出行新生態,打造人工智能城市下的新型移動生活空間。作為城市智能新動脈,熊貓智能公交車,不僅將在中國的AICity服務廣大民眾,更將作為‘中國智造’的‘一帶一路’形象產品,駛向東南亞、中東、非洲、歐洲、澳洲等地區,服務民生。”
陳海波認為,上海人工智能建設不能走引進的老路,重要的是培養上海本土科技力量成長起來,并形成上海本土人工智能企業集群,在多個領域發展壯大。“上海要成為人工智能應用之城,政府要切實推動人工智能產品應用,尤其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人工智能產品服務民生,支持新‘上海品牌’的人工智能產品服務上海。”陳海波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目前上海已經在人工智能賦能的各個領域誕生了一批技術“過得硬”的企業。在日前舉行的第28屆中國國際醫用儀器設備展覽會上,上海“智造”高端醫療影像設備吸引了全球業界的目光。上海本土醫療影像設備廠商聯影展示了診斷、放療、互聯網醫療及聯影智能(uAI)的全線產品,并且聯影目前全球首臺全景動態掃描PET-CT探索者(uEXPLORER)設備正在上海中山醫院投入臨床使用,只需一兩分鐘,就能完成人體的全身掃描。
“中國‘智’造已被拉至世界巨幕之前。”總部位于上海的醫療影像設備廠商聯影醫療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薛敏近期表示,“內部能量和外部沖擊將為高端醫療設備產業升級提供機遇和動力。自主創新與開放合作的發展之道,將助力醫療企業實現長遠發展,推動國產企業邁向全球價值鏈更高端。”
2017年底,聯影注資3億元成立旗下人工智能全資子公司聯影智能。薛敏日前重申了人工智能對于醫療設備行業的意義。他表示:“人工智能在醫療設備領域大有前景,不僅可為醫生賦能,全面提升診療效率;還可為設備賦能,擊破行業痛點與各模態產品各自的技術瓶頸。未來聯影希望進一步與醫院深度合作,開發有特色的AI產品;同時,聯影將全力打造下一代智能化設備,實現成像源頭的智能。”
以腦科學基礎研究為突破口
AI生態發展的核心基礎是腦科學研究和芯片技術,因此上海要堅持發展基礎研究作為人工智能的突破口,將腦科學和芯片技術作為一個主攻方向,做出世界的科研成果,奠定國際地位。
去年,聯影開始組建行業首個醫療芯片子公司——聯影微電子,集結了一支擁有從芯片研發到封裝生產全產業鏈經驗的人才團隊,負責芯片的設計,主攻高端醫療設備芯片、醫療人工智能芯片以及可穿戴醫療芯片,以推動產品性能提升與系統優化。“我們希望整個產業鏈、創新鏈上下游能夠協同攻堅,向核心高附加值領域突圍。”薛敏說道。
目前芯片團隊已經完成了第一款自研模擬芯片設計,并且一次流片成功,即將在聯影的整機里測試。“大型設備能耗巨大,維護成本高,有了芯片設計的能力之后,未來的磁共振設備都可以小型化、芯片化。”薛敏表示,“我們有產業優勢和市場空間,只要堅持創新,未來價值鏈的中高端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元素。”
上個月,由復旦大學和張江實驗室共建的張江國際腦影像中心揭幕,將打造國際的影像前沿技術實驗共享平臺,中心以腦測量為基礎,建立具備超高空間與時間分辨率,能解析精細腦結構與功能的國際先進、亞洲規模大的科研型無創掃描硬件系統中心。
目前,該中心已擁有從小動物到人體全套磁共振成像設備,包括一臺超高梯度場強3TConnectome磁共振系統、一臺高場7T人體磁共振系統、兩臺臨床型高端3T磁共振系統、一臺11.7T高場小動物磁共振系統,以及一系列近紅外光、腦電等實時腦功能監測系統,搭配直流電刺激、經顱磁刺激、超聲腦刺激等腦調控系統。
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馮建峰對第一財經記者稱,11.7T的高場小動物磁共振系統已經開始使用,未來,中心還將依托上海市腦與類腦市級重大專項建設腦磁圖等其他腦功能測量高端設備平臺。
新聞標題:人工智能全面賦能產業鏈 上海打造“AI+”城市生態
網頁網址:http://newbst.com/news19/251119.html
成都網站建設公司_創新互聯,為您提供品牌網站建設、移動網站建設、動態網站、微信公眾號、網站改版、全網營銷推廣
聲明:本網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用戶投稿、用戶轉載內容為主,如果涉及侵權請盡快告知,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需處理請聯系客服。電話:028-86922220;郵箱:631063699@qq.com。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轉載時需注明來源: 創新互聯
猜你還喜歡下面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