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5 分類: 網站建設
中共成都市委 成都市人民政府
關于印發《成都市十四五時期
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的通知
各區委、區政府,市委各部委辦,市各國家機關,各國有企業,各人民團體,各高等院校:
現將《成都市十四五時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中共成都市委
成都市人民政府
2021年11月3日
成都市十四五時期
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
目錄
一、把握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新使命
(一)形勢需求
(二)發展基礎
二、開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新征程
(一)總體思路
(二)發展原則
(三)發展目標
三、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加速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一)構建國家實驗室體系
(二)加速成都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
(三)持續建設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
(四)充分發揮高水平高校院所基礎研究主力軍作用
(五)積極構建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的創新聯合體
四、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勇擔關鍵核心技術攻堅重任
(一)支持原創性基礎研究
(二)推動重點領域前沿技術引領
(三)突破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
(四)推動其他前沿領域布局
(五)適應科學研究范式變革趨勢
五、聚焦三鏈融合,加速培育高精尖產業新動能
(一)支撐雙發動機產業領先發展
(二)支撐先進智造產業創新發展
(三)開展未來產業前瞻布局
(四)推動科技服務業跨越發展
(五)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六)構建充滿活力的產業生態
六、構建新技術全域應用場景,支撐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建設
(一)加快打造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
(二)提升智慧城市建設水平
(三)強化碳減排碳中和科技創新
(四)構建公共衛生安全科研攻關體系
(五)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
(六)實施科技冬奧專項計劃
七、優化提升重點區域創新格局,輻射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
(一)加快建設三城一區主平臺
(二)加快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主陣地
(三)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
(四)加強對全國創新驅動引領作用
八、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一)增強國際化人才吸引力度
(二)加大青年人才等創新型人才培養力度
(三)破四唯和立新標并舉加快人才評價制度改革
(四)營造良好人才發展環境
九、構建開放創新生態,走出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新路子
(一)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開放創新合作機制
(二)探索符合新形勢新要求的國際合作新路徑
(三)構建高質量的開放創新環境
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引領推動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建設
(一)把中關村打造成為科技自立自強、高質量發展的引領區
(二)深化政府科技管理改革
(三)充分發揮金融對科技支撐作用
(四)優化惠及創新主體的營商環境
(五)加強科研誠信體系和作風學風建設
十一、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
(二)政策保障
(三)條件保障
(四)組織實施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成都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提高四個服務水平、率先探索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時期。成都作為首都,將胸懷兩個大局,自覺站在國之大者高度,堅持首善標準,瞄準國際一流,加快打造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率先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建設科技強國提供戰略支撐。
本規劃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成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2021-2035年)、十四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編制,緊密銜接《成都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十四五成都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戰略行動計劃》,是指導成都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發展藍圖和行動綱領。
本規劃實施期限為2021至2025年。
一、把握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新使命
(一)形勢需求
從國際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創新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應對人類共同挑戰的決定性因素,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科技創新正在進入大科學時代,科技發展呈現出多源爆發、交匯疊加的浪涌現象,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等前沿領域加速突破,科學研究范式發生深刻變革,科研活動的復雜程度大幅提升,國家成為重大科技創新的組織者。科技與產業加速融合,科研、生產、市場轉化過程一體化現象明顯,數字經濟強勢崛起。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加劇全球形勢不確定性,更加凸顯搶抓新科技革命先機和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性。
從國內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保障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
進入新發展階段,黨中央明確了支持成都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任務,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新引擎。成都作為全國首個減量發展的城市,創新發展是唯一出路。率先構建新發展格局,需加強五子聯動,關鍵要落好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這個第一子,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為契機,積極探索首都高質量發展有效路徑。
(二)發展基礎
2014年以來,成都堅持和強化四個中心功能建設,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在《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2021》中位列第四,展現出蓄勢待發、奮楫爭先之勢,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率先建成的重要窗口期已開啟。
科技創新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全市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保持在6%左右,在國際創新城市中名列前位。支持開展數學、物理、生命科學等領域自主探索,基礎研究投入占比從2014年的12.6%提升至2019年的15.9%。累計獲得國家科技獎項占全國30%左右。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0倍。科研產出連續三年蟬聯全球科研城市首位。涌現出馬約拉納任意子、新型基因編輯技術、天機芯、量子直接通信樣機等一批世界級重大原創成果。
科技創新對成都高質量發展支撐作用顯著增強。發布高精尖產業10+3政策,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和醫藥健康雙發動機。出臺促進成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及五新行動方案。發布三批60項重大應用場景,加速前沿技術迭代升級。十三五時期技術合同成交額超2.5萬億元,同比增長超80%。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企業總收入較十二五末增長80%,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近40%。圍繞人民生命健康,強化科研攻關,在分子靶向藥物、免疫治療藥物等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貢獻全國數量最多的源頭創新品種。新冠肺炎疫苗研發始終居于國際第一梯隊,為科技抗疫貢獻成都力量。
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的地位顯著增強。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舉全市之力籌建國家實驗室。成都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進入快車道,規劃建設5個大科學裝置和13個交叉研究平臺。出臺《成都市支持建設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實施辦法(試行)》,設立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一批前沿領域新型研發機構,持續探索新體制新機制,形成一批引領原始創新的戰略科技力量。十三五期間在京單位牽頭承擔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立項數量和經費投入均居全國首位,覆蓋全部民口專項,為天問一號嫦娥五號懷柔一號奮斗者號等重大成果提供有力支撐。
科技創新戰略布局顯著增強。系統推進三城一區主平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主陣地建設。緊緊圍繞聚焦、突破、搞活、升級,高標準編制實施三城一區規劃,中關村科學城在全國乃至世界新經濟發展中形成引領態勢,懷柔科學城初步形成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未來科學城開放搞活明顯提升,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產業主陣地地位更加穩固。持續推進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統籌發展,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注入強大動力。加快建設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成都行動計劃,中關村論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成都峰會等國際品牌效應已經形成。
創新生態環境優化顯著增強。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改革創新試驗田作用持續發揮,推動實施科技成果三權改革等政策先行先試。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出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科創30條、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28條等系列法規政策。出臺實施人才五年行動計劃,落實和實施中關村國際人才20條出入境政策和外籍人才綠卡直通車、積分評估等政策,集聚培養一批戰略科技領軍人才。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中國(成都)自由貿易試驗區落地。成都在2021年全球創業生態系統指數報告中位列世界城市第三,連續兩年位居中國營商環境評價第一。
同時,面對國內外復雜形勢,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也面臨困難與不足:原始創新能力有待增強,頂尖人才和團隊仍然缺乏,產業發展支撐反哺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全球視野謀劃開放創新仍需進一步加強,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創新環境需進一步優化;有利于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有待完善,科技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仍需進一步提升。
二、開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新征程
(一)總體思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和科技成都戰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三城一區為主平臺,以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主陣地,著力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培育高精尖產業新動能,著力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提升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著力構建開放創新生態,建設全球人才高地,著力提升科技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推動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建設,率先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科技強國建設提供強大支撐。
(二)發展原則
堅持使命引領、自立自強。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首都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將構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為發展基點,推進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突破卡脖子技術,以數字經濟驅動高質量發展。
堅持集智攻關、協同突破。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抓系統布局、抓跨界集成,支持跨學科、跨領域深度協同攻關。協調各方面力量,努力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整體優勢。
堅持先行先試、服務為本。充分發揮中關村改革創新試驗田作用,突出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瞄準產學研深度融合等方面最緊迫的制約障礙,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大膽試、大膽闖,下大力氣予以破除解決。圍繞人才第一資源以及各類創新主體發展需求,提高精準服務、深度服務、優質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堅持五子聯動、一體推進。強化系統發展理念,堅持前瞻性謀劃、全局性設計、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強化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第一子地位,加強與兩區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建設、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新需求、京津冀協同發展聯動,形成正向疊加效應。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成都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基本形成,建設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
科學中心建設取得新進展。以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新型研發機構、高水平高校院所以及科技領軍企業為主體的戰略科技力量體系化布局基本形成。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保持在6%左右。基礎研究學科布局與研發布局實現優化,基礎研究經費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比重達到17%左右,力爭在核心領域取得重要技術突破和引領性原創發現,為有效解決重點領域關鍵卡脖子技術的突破提供源頭支撐。高被引科學家數量當年達到210人次左右,頂級科技獎項獲獎人數顯著增加,世界一流大學數量質量實現雙提升。
創新高地建設實現新突破。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術等前沿技術領域實現全球領先水平,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高精尖產業不斷壯大,高成長、高潛力的未來產業加速培育。高技術產業增加值當年超過1.2萬億元,數字經濟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7.5%左右。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領軍企業,獨角獸企業數量保持世界城市首位,隱形冠軍企業數量大幅增加。三城一區主平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主陣地作用顯著增強,基本形成輻射京津冀、帶動全國的全域聯動發展格局。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企業總收入年均增速8%左右,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8000億元。
到2035年,成都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創新力、競爭力、輻射力全球領先,建成全球人才高地,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切實支撐好科技強國建設,更好向世界展示科技創新中國貢獻。
十四五時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預期性指標
三、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加速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立足國家戰略需求,加快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國家實驗室體系,推進成都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持續建設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更好發揮高水平高校院所和科技領軍企業作用,加快構建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戰略科技力量。
(一)構建國家實驗室體系
加快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全力服務保障國家實驗室建設,按照四個面向要求,發揮國家實驗室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引領作用。推動三城一區內的科技領軍企業、高校院所和新型研發機構積極參與國家實驗室建設。
推進在京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化發展。以提升科研組織化、體系化能力為突破口,打破國家重點實驗室依托單位行政隸屬限制,鼓勵圍繞重點領域協同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支持科技領軍企業在京牽頭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引導國家重點實驗室在三城一區內優化布局。深化開放、流動、聯合、競爭機制建設,提升在京國家重點實驗室原始創新能力、國際學術影響力、學科發展帶動力、國家需求和社會發展支撐力,打造國家重點實驗室升級版。
持續優化并爭取更多國家創新平臺在京落地。推動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在京布局發展,形成跨領域、大協作、高強度的現代工程和技術科學研究能力。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完善獨立開放運行機制,進一步聚焦車規級芯片等行業共性關鍵技術,打造產業創新生態;與動力電池、輕量化材料成形技術及裝備、智能網聯汽車等平臺加強技術協同,推動融合創新。國家玉米種業技術創新中心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現代種業技術創新體系。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立健全項目篩選機制、市場化決策機制、不同階段資源要素整合機制,推動重大基礎研究成果加速轉化。積極服務區塊鏈、疫苗等領域國家創新平臺在京落地,加快形成工程和技術科學研究優勢。
(二)加速成都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
充分發揮成都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服務國家創新戰略中的支撐作用,探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運營和管理機制。依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大服務國際科技合作交流力度,加快聚集相關領域國際頂尖科學家,組建穩定、專職的研制、工程、管理人員隊伍。聚焦重點科學方向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凝練提出基礎前沿領域原創性研究選題,探索新型科研組織形式,支持科學家勇闖創新無人區,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建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與國家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高新技術企業等對接服務資源共享機制。建立科技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發布科研成果、技術指標、運行計劃、共享機時等信息,大限度實現科學數據共享。
(三)持續建設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
持續支持已經布局的新型研發機構,優化人才支持政策,引進、培育高層次人才梯隊,鼓勵自主選題,引入項目經理人,爭取在量子計算、超大規模新一代人工智能模型、微納能源與自驅動傳感技術、類神經元芯片和雙向閉環腦機接口、干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等方面形成一批重大原創成果,在前沿技術領域謀劃布局建設新一批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持續深化體制機制創新,發揮在運行管理機制、財政支持方式、績效評價機制、知識產權激勵、固定資產管理等方面優勢,加大研究生培養力度,持續引進和培養創新人才和團隊。優化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配套支持政策,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治理結構和組織體系。
(四)充分發揮高水平高校院所基礎研究主力軍作用
(五)積極構建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的創新聯合體
鼓勵支持國有、民營企業構建科技領軍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發揮企業出題者作用,產學研合作推進重點項目協同和研發活動一體化,針對高端制造、信息產業中的薄弱環節開展聯合攻關。鼓勵科技領軍企業主導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制定。支持科技領軍企業聯合高校院所組建聯合實驗室、新型共性技術平臺等,解決跨行業、跨領域關鍵共性技術難題。引導科技領軍企業打造開放式創新平臺,促進大中小企業實現融通發展。健全市屬國有企業技術創新經營業績考核制度,鼓勵國有企業對標全球同行標桿企業,打造成為科技領軍企業。
四、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勇擔關鍵核心技術攻堅重任
深入落實國家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與國家部署同向發力,出臺本市基礎研究行動方案。強化重大原理、理論、方法等基礎研究,為實現從0到1以及卡脖子技術的突破提供強大支撐,形成完整的現代科學技術體系。加速布局數據、算力、算法驅動的公共關鍵技術和底層技術平臺。探索前沿性原創性科學問題發現和提出機制,促進新型科研組織模式創新,引領科學研究范式變革。
(一)支持原創性基礎研究
強化基礎研究系統部署。持續加大對數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等基礎學科支持力度。著眼基礎研究優勢,部署量子科學、干細胞、腦科學與類腦研究等戰略前沿領域,積極服務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在京落地。對標關鍵新材料、集成電路等核心技術需求開展基礎研究。對標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優勢產業需求開展基礎研究。重點圍繞城市發展、生態環境、智慧城市等民生領域發展需求開展基礎研究。
布局一批前沿科學中心和交叉學科中心。培育一批前沿科學中心,以前沿科學問題為牽引,在前瞻性、戰略性基礎研究領域,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學科。推進建設一批交叉學科中心,推動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打破學科壁壘,促進形成新的學科增長點和新的科學研究范式,培養交叉學科人才。通過開展交叉科學研究,實現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
(二)推動重點領域前沿技術引領
支持開展人工智能前沿技術研發。加強人工智能前沿基礎理論和關鍵共性技術攻關,探索開發以適應環境為特征、可持續學習并且可解釋的下一代人工智能技術,開展科學智能計算、人機混合智能、空間計算等前沿研究。建設大規模人工智能算力平臺,引領國家智算體系建設,搭建我國首個超大規模新一代人工智能模型。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和成都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吸引人工智能頂尖人才與創新企業在京聚集,打造國際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高地。
支持開展量子信息前沿技術研發。承擔國家量子計算重大科技任務,圍繞電子型量子計算機和全球量子網絡等戰略方向,制定實施量子領域攻關計劃,實現實用化功能的專用超導量子計算機;完成大規模多量子比特芯片的自動校準系統;完成針對氣象、量子互聯網絡算法等應用場景的量子算法開發;建成基于安全中繼的城際量子示范網絡。
支持開展生物技術前沿技術研發。在核酸和蛋白質檢測、細胞功能和病理狀態在體檢測、新型靶點在體干預技術、新型抗體技術、基因編輯、新型細胞治療、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等基礎核心技術領域,產生具有國際引領性的原創發現,建立重大疫病、疑難罕見疾病精準診斷和突破性治療方法。支持開展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提升我國認知原理解析原始創新能力,類腦芯片、腦機接口技術進入國際先進行列,腦重大疾病基礎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推動免疫學基礎和應用研究,將免疫學的重要成果及時應用于臨床。提升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控能力。
(三)突破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
推動集成電路產研一體化研發。加快實施雙1+1工程,圍繞集成電路試驗線(小線)+生產線(大線)工程建設,加速構建大線出題、小線答題、產研一體的產業創新發展模式。聚焦先進工藝生產線需求,開展關鍵裝備、零部件和材料等技術攻關研發。聚焦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RAM)關鍵技術需求,開展先進DRAM及新型存儲器技術等研發。構建集成電路專利池,開展知識產權合作與運營。
支持開展關鍵新材料卡脖子技術攻關。搭建硅基光電子、第三代半導體器件等重點領域共性技術平臺,加速技術及產品研發進程。光電子板塊圍繞光傳感、光電芯電、大功率激光器等方向材料制備、器件研制、模塊開發等方面補短板。第三代半導體板塊圍繞碳化硅、氮化鎵等高品質材料、器件、核心設備,打造高端產業鏈。碳基集成電路板塊協同推進先導工藝電子設計自動化(EDA)平臺開發、三維集成電路技術研發,推動碳基集成電路實現產業化。
支持開展關鍵儀器設備研發。支持挖掘一批服務于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定制化科學儀器和設備,重點突破研發小型高端質譜、新一代光譜、真空獲得儀器等關鍵技術。
(四)推動其他前沿領域布局
積極布局生物育種創新發展。以多維組學研究為引領,獲得一批核心關鍵基因及種質資源,夯實原始創新能力。重點研發一批高效遺傳轉化、精準基因編輯、合成生物技術等關鍵技術,構建現代生物育種技術體系,培育一批重大動植物新品種,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提供品種與技術儲備。建設平谷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區,開展分子設計育種技術、基因組選擇育種芯片等技術研發。推進通州國際種業科技園區建設,打造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創新基地。
加速推進空天科技創新。在商業火箭領域,圍繞火箭垂直回收、全流量補燃循環液氧甲烷發動機等,重點開展高溫合金、新型一體化電氣系統、垂直回收高精度導航與控制等關鍵技術攻關。在衛星網絡領域,開展星地異構網絡互聯、大容量多信關站協同組網、星地網絡融合、鏈路覆蓋增強等關鍵技術攻關,推動衛星網絡與第五代移動通信(5G)網絡、地面設備和運營服務的全鏈條互聯互通、互為補充。在地球-近地-深空維度上逐步拓展空天技術重大創新,重點圍繞空間探測、先進遙感、導航定位等領域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五)適應科學研究范式變革趨勢
把握以大數據為特征的新科學研究范式變革窗口機遇期,加快推動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區塊鏈、車聯網、慢病治療等重點領域新型重大基礎平臺建設,突出數據、算力、算法核心驅動,推動前沿技術和底層技術快速迭代及創新突破,加速暢通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的通道。
建設集成電路試驗線平臺。搭建國際化、開放式、綜合性的先進工藝研發和測試驗證平臺,開展面向產業需求的先進工藝攻關、產品工藝庫開發、國產裝備材料驗證。
部署超大規模人工智能模型訓練平臺。建成支撐我國人工智能領先創新發展的戰略基礎設施。建設高速互聯人工智能算力平臺,構建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礎軟硬件技術體系,力爭建成國家智算中心核心節點。研發基于中文、多模態、認知等的超大規模人工智能模型,建設高精度大規模生物智能模擬系統,實現億級精細神經元模擬,為人工智能新型芯片及領先算法提供試驗驗證環境。
建設基于區塊鏈的可信數字基礎設施平臺。構建并完善新型區塊鏈底層技術平臺及區塊鏈專用芯片的軟硬一體技術體系長安鏈。建立面向超大規模復雜網絡的新型區塊鏈算力平臺。建設區塊鏈即服務(BaaS)平臺、統一數字身份等關鍵基礎性數字化平臺。融合軟硬件技術體系、算力平臺和數字化平臺,打造區塊鏈可信基礎設施,形成賦能數字經濟發展的區塊鏈應用方案。
建設多源異構數據融通的車聯網云控平臺。突破實時路側感知、高性能三維點云數據處理、低時延高可靠5G車聯網通信等技術,提升交通目標識別和信息傳輸能力,形成統一的通信協議,實現車輛與路側設施實時交互。融通車、路、網等多源異構數據,優化分級信息處理模式,建設邊緣云、區域云與中心云三級架構的云控平臺,形成支持車輛千萬級接入和百萬級高并發能力的城市級試驗平臺。建成開放性的網聯式自動駕駛驗證場景,探索自主智能與網聯智能協同發展路徑。開展技術驗證,完成車聯網基礎設施的優化部署。支持高級別網聯式自動駕駛規模化應用。
建設中國百萬慢病人群隊列大數據平臺。開展中國百萬慢病人群隊列基線信息采集。啟動我國常見高發癌癥、心腦血管疾病等慢病早期診斷和突破性治療技術研究。完成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輔助診斷、精準治療和個體化健康管理系統研發與試點應用。
五、聚焦三鏈融合,加速培育高精尖產業新動能
瞄準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健康、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綠色能源與節能環保等前沿領域,布局一批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和核心設備研制,釋放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新動能,提升創新鏈、延伸產業鏈、融通供應鏈,深度支撐具有首都特色的高精尖產業體系建設。
(一)支撐雙發動機產業領先發展
新一代信息技術。以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底層核心技術為牽引,以先進通信網絡、工業互聯網、北斗導航與位置服務等應用技術為驅動,大力發展虛擬現實等融合創新技術,攻關一批底層核心技術,支撐壯大特色產業集群。人工智能領域以智能芯片、開源框架等核心技術突破為切入點,開展超大規模智能模型、算力與智算平臺建設,為人工智能技術開發應用提供創新支撐。區塊鏈領域圍繞長安鏈底層平臺和區塊鏈專用加速芯片構成的技術底座,以先進算力、數字化等應用平臺為支撐,提供適配各種場景的區塊鏈解決方案,推動融合技術創新,培育產業應用。先進通信網絡領域豐富5G技術應用,強化5G+融合應用技術創新,開展衛星互聯網芯片、核心器件和整機研制,前瞻布局第六代移動通信(6G)潛在關鍵技術。工業互聯網領域突破數字孿生、邊緣計算、人工智能、互聯網協議第6版(IPv6)、標識解析、低功耗分布式傳感等技術,夯實成都工業互聯網技術自主供給能力;研發一批行業專用工業APP、知識圖譜等,加速工業互聯網系統解決方案迭代優化。北斗導航與位置服務領域鼓勵北斗與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融合創新,突破關鍵引領技術,推動北斗++北斗集成應用,帶動北斗產業應用發展。虛擬現實領域加快近眼顯示光學系統、多元感知互動、實時位置感知融合、多維交互等關鍵技術攻關,推動虛擬現實聯調測試驗證等共性技術平臺建設,推進虛擬現實技術在治安防控、教育等領域應用示范。
醫藥健康。在創新藥、疫苗、高端醫療器械、中醫藥、數字醫療新業態等領域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產品研發。創新藥方向持續加強對新型抗體藥、小分子化藥、細胞和基因治療等新機制、新靶點、新結構的原創新藥的研發;加速重大疾病藥物、臨床短缺藥物、特殊人群適用的高端制劑研發,建立新藥研發孵化和加速平臺,重點支持基于臨床隊列的新靶點發現、原創新藥的研發,提高藥物研發效率與成功率,支持無血清細胞培養基、商業化細胞株、一次性生物反應袋等關鍵原料及工藝設備的開發。疫苗方向加快布局信使核糖核酸(mRNA)等新型疫苗技術研發,推進蛋白疫苗、載體疫苗、多價聯合疫苗以及新型疫苗佐劑等技術創新和產業體系建設。高端醫療器械方向支持醫用機器人、高端植入耗材、神經介入器械等特色高端醫療器械研發;支持常用研究用高端儀器設備的國產化開發;加快醫療設備和精密科學儀器的技術攻關,支持性能穩定、精密度高的醫療器械關鍵材料與核心部件研制。中醫藥方向支持新發突發傳染病、重大疑難疾病、慢性病的臨床研究和中藥新藥創新研發,持續推進中藥經典名方研發,推進數字化和定量化技術在中醫診療中的應用,提升中醫臨床治療水平。數字醫療新業態方向加快推動醫藥健康產業與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新興技術領域融合發展,支持數字療法產品、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產品等技術攻關;發揮首都臨床資源優勢,推動研究型醫院建設,提升研究型病房臨床試驗能力;支持醫療衛生機構使用新技術新產品(服務)目錄中的創新藥和醫療器械,加速創新產品推廣應用。
(二)支撐先進智造產業創新發展
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推動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的協同發展,構建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關鍵技術策源地,加速釋放產業發展新動能。電池技術方面重點突破全固態電池與燃料電池技術,實現全固態電池和燃料電池電堆的工程化應用。自動駕駛方面重點突破固態激光雷達、成像雷達、融合感知等先進環境感知技術,車規級芯片技術,基于域控制的電子電氣架構技術,計算平臺、車控操作系統等智能決策技術,基于輪轂電機的分布式驅動、高安全線控底盤等控制執行技術,并實現在車輛上集成應用。網聯汽車方面重點突破低時延高可靠車聯網技術、路側實時感知與數據處理技術、云控平臺分級架構技術等,實現車輛與路側設施的協同感知與決策,推動單車智能與網聯智能動態融合,加速高級別自動駕駛車輛規模化運行。
智能制造。聚焦智能機器人、無人機和智能裝備等,加大產業前沿及底層正向研發技術支持力度,形成成都智造品牌,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智能制造產業創新策源地。智能機器人領域重點打造仿人和仿生機器人共性技術平臺,加快醫療健康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倉儲物流機器人等整機研發和關鍵技術突破,仿人機器人重點研究人體肌肉-骨骼剛柔耦合、多模式運動智能自主適應、雙臂協同擬人化多任務作業等技術,研制剛柔機器人關節、智能仿生視覺-力覺感知單元、靈巧操作手臂等;仿生機器人重點研究仿生靈巧機構與結構設計、動態感知越障規劃、多模步態生成與穩定控制等技術,研制柔性電驅關節、行走智能控制器、智能能量管理系統等;異構協同重點突破新型多機器人控制器、多傳感器協同融合、多機器人智能核心控制等技術,實現異構、人-機混合多智能協同。無人機領域重點研究仿生飛行、多棲跨介質飛行、臨近空間飛行、新能源高效動力與能量管理、動態場景感知與自主避讓、群體作業與異構協同等關鍵技術。智能裝備領域面向高端裝備、航空航天、生物醫藥、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電子信息、數控加工等行業,聚焦通用關鍵零部件、智能生產線、黑燈工廠以及協同制造等重點方向,推動高性能敏感器件、模擬芯片、數據融合、設備互聯互通、工藝流程優化與控制等底層關鍵技術突破,以及數字孿生、邊緣計算、系統協同控制等共性技術集成創新。科學儀器與傳感器領域瞄準4D時間分辨超快電鏡技術、光子超精密制造、智能微系統等領域開展協同攻關。
航空航天。從低成本可重復使用火箭和衛星互聯網等方面加快技術研發,支撐南箭北星航空航天產業布局建設。低成本可重復使用火箭方面突破火箭垂直回收技術、200噸級深度變推力液氧甲烷發動機技術、新型一體化電氣系統綜合控制技術、輕量化貯箱設計制造技術。衛星互聯網方面立足衛星網絡與5G網絡融合,突破星地異構網絡互聯、大容量多信關站協同組網、鏈路覆蓋增強、頻譜感知干擾規避、星地資源動態實時分配等關鍵技術,實現衛星網絡與5G網絡、地面設備和運營服務的接入融合、承載融合、終端融合、應用融合。
綠色能源與節能環保。在率先實現碳達峰目標后,積極落實國家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戰略目標,推進氫能、先進儲能、智慧能源系統等領域減排降碳關鍵技術研發攻關。氫能領域突破可再生能源高效電解水制氫工程化技術、規模化氫能儲存和輸配技術、交通運載和綜合供能燃料電池等關鍵技術和核心裝備,推動氫能在2022年成都冬奧會冬殘奧會和京津冀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示范應用,支撐京津冀氫能全產業鏈布局。先進儲能領域突破大容量電化學儲能材料、組件及系統能量管理技術,推動吉瓦時級固態鋰離子電池等規模儲能裝備研制和產業化。智慧能源系統領域開展能源數字化支撐技術、百兆瓦級虛擬電廠和分布式能源智能化供需調度技術、傳感器件與專用芯片等方面的研發和應用,推動數字能源系統、綜合能源控制、多能互補交易等技術的產業化發展,支撐低碳能源系統和綜合智慧能源園區建設。
(三)開展未來產業前瞻布局
精準布局未來產業,重點聚焦類腦智能、量子計算、6G、未來網絡、無人技術、超材料和二維材料、基因與干細胞等前沿科技領域。開展面向未來的基礎研究,聚焦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發展方向,前瞻布局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搭建跨界融合技術平臺,加強未來產業所依托技術和知識源頭供給。加強未來技術儲備,探索具有重大產業變革前景的顛覆性技術發現和培育機制。建設未來產業孵化器、加速器等各類眾創空間,加速培育處于孕育階段或成長初期的未來產業企業。
(四)推動科技服務業跨越發展
積極培育潛力行業。提升技術轉移綜合服務能力,建設概念驗證中心、中試熟化平臺。加強設計專業服務能力建設,鼓勵企業進行標準制定,以及設計工具、方法、基礎數據庫開發,推動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在設計研發中應用。推動知識產權服務高端發展,鼓勵專業服務機構開展高增值服務。
發展科技服務新業態新模式。支持互聯網保險、第三方支付等科技金融新模式發展。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提升源頭追溯、實時監測、在線識別、網絡存證、跟蹤預警等知識產權保護與服務能力。支持科技服務與智能制造融合,開展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流程再造等新型業務,培育服務衍生制造、供應鏈管理、總集成承包等新模式。
(五)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深入貫徹落實國家法律法規及《成都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有效破解高校院所、醫療衛生機構科技成果供需之間的制度堵點,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
強化科技成果源頭供給。支持高校院所開展科技成果資源梳理工作,建立職務科技成果披露制度。建設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對高校院所高價值專利信息進行采集和共享,推動科技成果與產業、企業需求有效對接。鼓勵高校院所與企業共建研發機構,共建學科專業,實施合作項目,強化對企業創新發展的技術支持。建立以市場與需求為導向的科研項目管理機制,推動高校院所與企業開展公益性以及產業關鍵共性技術聯合攻關,形成具有實用價值的科技成果。
加強科技成果發現與挖掘。加大技術經紀人培養力度,支持高校院所增設技術轉移專業、建設技術轉移學院,培養一批懂科技創新規律和產業技術需求的專業化技術轉移隊伍。支持高校院所、醫療衛生機構建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構,或與社會化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構開展合作,深入挖掘科技成果資源,對接產業需求,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支持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構提升技術評估、知識產權運營轉化、概念驗證、技術投融資等專業服務能力。
加強要素保障推動科技成果落地轉化。支持企業主動承接和轉化在京高校院所、醫療衛生機構優質科技成果。大力發展投融資服務,引導社會資本介入成果轉化早期項目。圍繞高精尖產業建設專業性強、開放程度高的中試平臺。支持市場化、專業化硬科技孵化器發展,推動科技成果開展驗證、熟化,快速實現轉化和產業化。支持建設國家科技成果和知識產權交易機構,加快推進高水平技術交易市場建設,提升技術要素市場化配置能力。
(六)構建充滿活力的產業生態
圍繞產業鏈培育產業生態。構建要素共生、互生的產業生態系統,在重點產業鏈推行鏈長制,暢通產業循環,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生態圈。優化市級科技創新基地布局。推動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夯實產業基礎能力。推動5G與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更好發揮市場化平臺作用,進一步整合創新資源,為創新創業主體賦能。加快構建鏈主企業—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的融通發展格局,推廣供應鏈協同、創新能力共享、數據協同開放和產業生態融通的發展模式。
完善產業生態持續孕育新經濟。緊抓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契機,以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和智能硬件賦能產業生態,持續培育產業跨界融合涌現的新賽道,在新興產業取得重大突破,產生一批引領行業發展的獨角獸企業。構建基于新原理、新技術的新業態新模式,為高精尖產業發展持續培育后備梯隊。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兩業融合,提高新業態活力。
六、構建新技術全域應用場景,支撐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建設
圍繞超大城市精細化治理,堅持數字智能技術—數字智能經濟—數字智能社會—數字智能城市主線,面向生態環境、公共服務、智慧管理、文化科技等人民美好生活重點領域需求,實施應用場景建設十百千工程,推進新技術新產品示范應用,助力2022年成都冬奧會冬殘奧會等國際賽事舉辦,加快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探索走出綠色、數字、安全的超大城市精細治理新路子,切實支撐人文成都、科技成都、綠色成都建設。
(一)加快打造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
突破一批數字底層核心技術。加強微型芯片、多功能傳感器等感知技術以及物聯網、邊緣計算研發。加速融合通信、工業互聯網、車聯網等技術創新與應用,打通數據高效傳輸鏈條。突破大數據、人工智能、云網邊端融合計算等核心技術。攻克區塊鏈、隱私計算、大數據交易、網絡身份可信認證、安全態勢感知等技術。發展數字孿生、數字內容生成、數字信用、智能化交互等技術。
建成數字技術與經濟融合創新平臺。面向智能感知器件研發,搭建科研公共支撐平臺,推動智能微系統設計、集成制造、封裝測試等智能微系統平臺建設。面向新興產業培育,搭建融合應用試驗平臺。建設路側感知設施、分級云控平臺、5G網絡等智能車聯網城市基礎設施平臺。
推動數字化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加速推進智能制造、醫藥健康和綠色智慧能源等產業高質量發展。持續推進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突破人機交互、群體控制等關鍵技術,以及設備互聯互通、工業智能等核心技術。推動人工智能與醫藥健康的融合發展。支持臨床輔助診斷產品、手術導航機器人等智能數字醫療健康設備開發。推動先進信息技術與能源的深度融合發展。
驅動數字消費發展。布局無人零售、智慧零售等新零售業態,推動傳統零售業轉型升級。加大智能終端新技術、新產品供給,提升服務消費能級和內容消費供給能力。發揮頭部數字企業作用,培育新消費業態。支持數字教育、數字醫療、數字體育等數字消費新業態、新模式發展。
(二)提升智慧城市建設水平
提高社區治理智慧化水平。探索運用區塊鏈等技術提升政府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能力。強化新技術在互聯網+監管領域應用,推動線上閉環和非接觸式監管,加快形成開放創新的監管體系。聚焦智慧網格、智慧社區等基層治理場景,為城市網格化管理提供技術支撐。推動人工智能、增強現實、語音識別等技術在智慧養老中的應用,圍繞老年產品及康復器具開展研發攻關,提升老年服務專業化和標準化水平。
加強城市安全發展科技支撐。提升水、電、油、氣、熱等系統智能化管理水平,推動城市生命線系統由集中化、大型化的中心放射式布局向分布式、微循環、多向聯通的多節點網格化布局轉變。加快綜合風險評估、監測預警等關鍵環節技術開發,推廣5G網絡圖像傳輸和處理技術、終端接收和網絡視頻技術,提升首都安全整體防控智能化水平。
支撐智慧交通能力提升。聚焦城市交通管理智能化體系建設和出行服務質量提升等相關應用場景,推廣海淀城市大腦場景的組織經驗,實施智慧交通提升行動計劃,構建先進的交通信息基礎設施,加快推動自動駕駛技術和產品運用。聚焦智慧軌道交通建設與運營等典型應用場景,推動機器人、環境智能感知及控制、北斗導航、5G等產品與技術應用,服務保障市民安全、便捷、綠色、舒適出行。
(三)強化碳減排碳中和科技創新
開展低碳、零碳、負碳關鍵技術攻關。構建碳減排碳中和綠色科技創新體系,打造碳中和技術平臺和產業鏈。聚焦零碳電力、零碳非電能源、原料燃料與工藝替代等,推進能源系統深度脫碳技術變革和外調綠電調峰儲能技術攻關,促進工業近零排放和綠色技術替代。開展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研究,加強碳匯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相關零碳、負碳排放技術創新。
推動碳中和綠色技術應用場景建設。圍繞大氣污染防控、節水和水環境綜合治理、現代化能源利用等重點領域,推動一批應用場景建設。建設建筑與社區能源系統全生命周期零碳節能場景,聚焦建筑供熱系統重構、全面電氣化、光儲直柔,推動形成零碳智慧供熱、光伏發電全利用的零碳建筑與社區能源系統及零碳農業基礎設施循環示范。加快調整能源結構,積極發展生物質能、地熱能、氫能等清潔能源。建設交通行業全生命周期監測場景,構建以低碳化交通結構與能源結構調控為核心的交通科技創新體系,推廣應用電動汽車、氫燃料汽車等新能源汽車,加速形成人綠色出行、貨綠色運輸、裝備節能高效的低碳化智慧交通運輸體系示范。建設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提升場景,圍繞森林、濕地、農田等持續擴大綠色生態空間,逐步形成城市梯度森林綠色碳匯、濕地藍色碳匯和農田棕色碳匯的高效生態固碳示范。在城市副中心、三城一區和生態涵養區開展碳中和綠色技術綜合應用示范。
深化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針對區域性污染治理、環境質量改善及生態環境增容等過程存在的關鍵技術問題,開展智能監測檢測技術、精準計量控制技術、低碳資源化技術和智慧化管理技術研究與示范應用,形成污染物全過程治理的新技術、新裝備和新模式。
(四)構建公共衛生安全科研攻關體系
加強疫病防控和公共衛生領域科研力量布局及戰略儲備能力。建設國家動物模型技術創新中心,組織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團隊,深化科研、臨床、防控相互協作,聚焦檢測試劑、疫苗、抗體、藥物、診療方案等方面開展集中攻關。開展公共衛生領域前瞻性基礎研究。
建立應對新發突發傳染病的科技快速反應體系。建立成都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合作共享聯動機制。健全新發突發傳染病網絡實驗室等科技條件平臺。建設國家人類疾病動物模型資源庫和重要實驗動物品種保障基地。針對威脅城市公共安全穩定的新發突發傳染病,在病毒溯源及監測和預警,藥物、疫苗及醫療器械創新研發等方面持續投入。推動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和新產品在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控及治療工作中示范應用,提高公共場所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控能力。
推進智慧醫療發展。圍繞醫院智能化管理、智能化診療等關鍵環節,加快語音錄入、人工智能輔助診療等先進技術和產品在醫院應用。加快推進互聯網醫院建設,引入人工智能、5G、區塊鏈等技術,整合線上線下醫療資源,推進醫聯體建設,實現信息與資源共享,拓展健康管理、數據運營、金融服務等增值功能。
(五)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
打造文化科技創新生態。探索建立高效協同的文化科技融合創新體系,培育一批文化科技領域杰出人才、領軍機構、示范園區、品牌活動。依托國家級、市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強化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打造差異化文化科技優勢產業集群。以東城區、城市副中心為重點區域,在影視、出版、演藝、文旅等領域打造一批亮點文化科技場景。
推進設計之都建設。推動設計融入研發前端,鼓勵科技型、制造類企業建立設計創新中心。鼓勵社會團體、產業聯盟、高校院所和企業積極參與設計領域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制定。將張家灣設計小鎮打造成為成都設計之都重要平臺。推進國際創意與可持續發展中心建設。組織策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成都峰會、成都國際設計周等品牌活動。加強設計人才隊伍建設,支持設計領軍人才,培育青年設計人才。
提升公民科學素養。圍繞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目標,發揮市科普工作聯席會議機制的作用,適時推進科普法規政策修訂。組織開展科技周、科普日等活動,探索推進科普進社區模式及成效評價,拓展科普走出去的渠道和領域,開展國際化交流合作。加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虛擬展廳和成都科普中央廚房等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研究促進科幻產業發展政策措施,聚焦新首鋼高端產業綜合服務區等重點區域建設科幻產業集聚區,高水平籌辦中國科幻大會,營造具有首都特色的科幻氛圍。
(六)實施科技冬奧專項計劃
推進科技創新支撐2022年成都冬奧會冬殘奧會。加快數字孿生、數字人民幣、智慧場館等辦賽保障關鍵技術攻關。建立國家隊數據庫、冬奧食品安全保障平臺等,提升賽事科技保障水平。研發沉浸式觀賽、云轉播、5G+8K、自動駕駛等技術,打造智能觀賽新體驗。
推進科技冬奧成果在后冬奧時代應用。推廣應用云轉播、服務型智能機器人、無人客車和物流車、智慧場館、精細天氣預報等新技術新產品。推廣應用基于區塊鏈和加密錨定技術的食品安全溯源技術等創新成果,提升重大活動食品安全追溯和監管效率。推廣應用沉浸式、多維度自由視角等智能交互體驗技術。
七、優化提升重點區域創新格局,輻射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
以科技資源優化配置為抓手,發揮三城一區主平臺和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主陣地作用,強化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加快形成產業縱深戰略腹地,深化重點區域科技協作,加強全國創新輻射引領,強化區域創新鏈、產業鏈和供應鏈協同共生、優勢互補。
(一)加快建設三城一區主平臺
聚焦中關村科學城。圍繞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區塊鏈等重點方向,實現更多從0到1原始創新,加快戰略高技術突破,深度鏈接全球創新資源,營造一流創新創業文化,打造科技創新出發地、原始創新策源地和自主創新主陣地,力爭率先建成國際一流科學城。充分發揮一流高校院所、高新技術企業、頂尖人才集聚優勢,加快新型研發機構建設。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積極推進人工智能、物聯網、智慧電網等新基建項目,加緊建設數字貿易港,探索數字貿易規則,打造全球數字技術供給源。積極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創新產學研合作體制機制。依托國際人才社區建設,引進和培養更多國際一流的戰略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引進集聚具有較大國際影響和資源整合能力的研發組織與服務機構。加快構建區域創新生態雨林系統,提升創新生態能級,打造充滿活力與創造力的國際化創新生態。
突破懷柔科學城。強化以物質為基礎、以能源和生命為起步科學方向,深化院市合作,加快形成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營造開放共享、融合共生的創新生態系統,努力打造成為世界級原始創新承載區,聚力建設百年科學城。加快推進現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交叉研究平臺建設,面對戰略必爭和補短板領域,預研和規劃一批新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實現一批符合定位的中科院研究機構整建制搬遷,支持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發展。推進國家科學中心國際合作聯盟建設。打造城市客廳、雁棲小鎮、國際人才社區、創新小鎮、生命與健康科學小鎮等重要區域節點,為入駐懷柔科學城的高校院所開展創新活動提供高質量服務。打造懷柔科學城產業轉化示范區,重點培育高端儀器與傳感器、能源材料、細胞與數字生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搞活未來科學城。緊抓生物技術、生命科學、先進能源、數字智造等發展機遇,秉承攻關未來科技、發展未來產業、集聚未來人才理念,加強東西聯動,推進兩谷一園建設,加快打造全球領先技術創新高地、協同創新先行區、創新創業示范城。生命谷布局基因編輯、腦科學、人工智能賦能藥物研發等前沿技術,培育生物科技和美麗健康產業,打造醫藥健康產業發展核爆點。用足兩區政策,加快國際研究型醫院、成都市疫苗檢驗中心等關鍵平臺建設。加快生命科學園三期建設,打造一批高水平孵化器和加速器。能源谷圍繞碳達峰、碳中和,在綠色能源、能源科技、能源互聯網等領域加快布局。開展重大科學問題研究和底層技術攻關,打造國際先進能源產業集群。沙河高教園加快高校院系學科整建制遷入,推動校企合作,加快建設新型研發中心、概念驗證中心、成都高校大學生創業園、高教園科技創新綜合體等各類平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提升創新型產業集群示范區。瞄準集成電路、醫藥健康、新能源智能汽車、新材料、智能裝備等產業領域高端發展需求,加快建成成都經濟發展新增長極,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精尖產業主陣地。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發揮產業生態優勢,建設集成電路設計和制造高地,推進雙1+1工程建設,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裝備、零部件、材料和工藝等技術突破和工藝裝備驗證,開展新型存儲器和先進制造工藝技術研究。建成生物藥研發生產平臺、高端制劑定制研發生產(CDMO)平臺、疫苗大規模生產基地、細胞與基因治療研發中試基地、mRNA疫苗技術平臺與生產基地等,提升醫藥健康平臺創新支撐作用。圍繞車規級芯片、自動駕駛計算平臺和操作系統等搭建公共服務平臺,攻克關鍵共性技術,支持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集群發展。支持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建設,加快網聯云控式自動駕駛技術規模化運用。順義區聚焦新材料、智能制造以及航天領域,推動第三代半導體產業集聚,建設工藝、封裝和檢測等共性技術平臺,打造國際第三代半導體創新高地;推動智能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建設領域創新中心,推進智能控制系統和智能制造等技術集成創新;推動航空發動機、航空復合材料、機載航電系統等關鍵技術和零部件研發,發展地理信息、北斗導航、衛星遙感等高技術服務。
加強三城一區協同聯動和引領帶動。健全三城一區統籌聯動和融合發展機制,建立重大事項協調推進機制,健全創新統計監測體系,探索協同治理新模式。支持一區積極承接三城科技成果轉化重大項目,推動三城一區原始創新成果向其他區輻射和擴散,有序引導各區根據稟賦和優勢有選擇、有重點地吸收三城一區外溢科技成果,形成配合良好、統籌協同的差異化發展格局。東城區聚焦數字經濟、健康產業、文化科技等領域,建設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通過物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應用推進傳統商圈轉型升級。西城區以促進金融與科技融合創新為重點,強化與中關村科學城對接聯動,打造國家級金融科技示范區。朝陽區聚焦人工智能、數字消費科技等領域,發揮國際高端創新資源集聚優勢,推動數字經濟核心區建設,打造現代化國際創新城區。豐臺區聚焦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領域,強化創新研發功能,打造全國軌道交通創新中心。石景山區聚焦工業互聯網、虛擬現實等領域,依托新首鋼高端產業綜合服務區建設,推進科幻產業發展,打造國家級綠色轉型發展示范區。大興區聚焦高端制造和醫藥健康領域,依托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利用自由貿易試驗區和綜合保稅區政策疊加優勢,建設國際生命健康產業園,打造南部先進智造主陣地。門頭溝區開展礦山、農業、園林等生態修復先進技術試驗示范,與新首鋼高端產業綜合服務區協同發展,推動高精尖產業創新示范。房山區聚焦智能裝備、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無人機、石墨烯、新型顯示材料等,打造先進智造創新成果轉化基地。平谷區發揮現代農業資源全市領先優勢,引領現代農業科技發展。延慶區推動無人機與5G技術融合,拓展無人機運行場景與產業發展,推動體育科技前沿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大力發展體育科技產業。
(二)加快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主陣地
編制實施《十四五時期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建設規劃》,進一步擦亮中關村金名片,堅持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方向,強化先行先試作用,率先打造成為科技自立自強、高質量發展的引領區,加快建設世界領先的科技園區。
擦亮中關村論壇金字招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中關村論壇上的視頻致賀精神,持續打造面向全球科技創新交流合作的國家級平臺。堅持高端前沿引領,圍繞科學、技術、產品、市場交易全鏈條創新,鏈接全球智慧、聚合科技力量,完善中關村論壇會議、交易、展覽、發布、大賽功能,推動籌備工作機制化和論壇活動常態化,進一步提升論壇的國際化、權威性、影響力。
保護和激發中小微企業創新活力。持續改革優化營商環境,保持企業創新創業活躍態勢。建立普惠+精準服務機制,落實服務包服務管家制度,著力培育獨角獸企業、隱形冠軍企業和科技領軍企業。支持中小微企業積極參與創新聯合體建設,搭建高精尖產業協同創新平臺,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特定領域按規定開展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報備即批準政策試點,推動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以及中關村小微企業研發經費支持等政策的落實。
構建完善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支持高校院所、研究型醫院等創新主體新建一批專業化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構,積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創新創業新模式。完善創業孵化支持政策,對孵化器實施分類指導、運行評估和動態管理,支持創業孵化服務機構建設科研開發、檢驗檢測等專業平臺,提升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加速器服務能力。提升大學科技園專業化運營管理水平,帶動高校科技成果溢出落地轉化。
推動一區多園統籌協同發展。按照產業相近、功能相通、地域相連的原則,推動形成發展組團,促進土地集約利用和空間集聚發展。優化各分園產業布局,按照一園一產原則,支持分園出臺主導產業政策,實現十六個分園均有特色園區布局。聚焦解決部分專業園區小、散、
網站題目:全文來了!成都市“十四五”時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
轉載源于:http://newbst.com/news49/315399.html
成都網站建設公司_創新互聯,為您提供App設計、電子商務、響應式網站、小程序開發、域名注冊、定制網站
聲明:本網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用戶投稿、用戶轉載內容為主,如果涉及侵權請盡快告知,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需處理請聯系客服。電話:028-86922220;郵箱:631063699@qq.com。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轉載時需注明來源: 創新互聯
猜你還喜歡下面的內容